平时我们在上网“冲浪”时,可能会关注到网络上的热议事件,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价,然而由于网络的隐蔽性、虚拟性,一些人肆意发表恶意言论,经过舆论的发酵,催生了许多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。什么是网络暴力?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中的一种延伸,施暴者往往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诽谤性、侮辱性、煽动性的言论、图片、视频等方式来实施暴力,这些行为会严重损害他人名誉、隐私、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。
寻亲男孩刘学州,分享保研喜讯的粉发女孩,武汉痛失孩子的母亲等等,他们都是网暴事件的受害者,最终都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,造成这样恶劣的结果,施暴者真的能够逃避法律的追究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在网络时代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,但网络言论自由并不代表网络暴力,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,盲目地传播不实言论可能会触碰到法律的红线,后果就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同时,在遭受网络暴力时,受害者也要学会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,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在网络上恶意发表言论可能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呢?
(1)民事责任
实施网络暴力可能会侵害到他人的名誉权、隐私权、肖像权等合法权益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九百九十五条的规定,施暴者则要承担停止侵害、消除影响、恢复名誉、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,同时若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,还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。
(2)行政责任
在网络上侮辱、诽谤他人,散布他人隐私,干扰他人正常生活,尚不构成犯罪,但符合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规定的,则会面临罚款、拘留等行政处罚。
(3)刑事责任
侮辱、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,符合《刑法》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,则构成侮辱、诽谤罪;组织“人肉搜索”,违法收集公布他人个人信息,符合《刑法》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,则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;利用公众账号传播有关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信息,恶意营销炒作,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规定的,则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。构成以上犯罪,行为人将面临有期徒刑、管制、拘役等刑事处罚。
遭受网络暴力时我们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呢?
(1)保存证据
如果遭到网络暴力,先不要慌张,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搜集并保存相关的证据,将恶意侮辱、谩骂的评论截屏保存,方便之后报案或起诉。在维权过程中,提供的证据越多、越完整,我们的合法权益及诉求才能得到法律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支持。
(2)向平台举报
面对无休止的恶意谩骂与攻击,我们可以向平台举报和投诉,根据《民法典》、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等相关条文的规定,平台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删除、屏蔽、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,以防止舆论的进一步发酵,保存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。
(3)走司法程序
受害人在掌握初步证据后可以选择报警,由公安机关介入调查,经调查若网暴行为符合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的相关规定,网暴者将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。受害人还可以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相关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。网暴行为构成犯罪的,受害人可以提起刑事自诉,若社会影响较为恶劣,司法机关则可能对其提起公诉。
刘学州被网暴一案于2023年9月25日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,被告为两名网络大V,刘学州的家人表示其他一批活跃的网暴者,后续会继续起诉,要让网暴者付出代价,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可见网络并非法外之地,施暴者会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,我们要文明上网,遵守法律法规,不伤害别人也要懂得保护自己,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。